2009年小琉球迎王日期:國歷11月5日~11月11日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農曆 9月19日~ 9月25日


 


11月5日請水→6日迎大寮角→7日迎天台角→8日迎杉板路角→9日迎白沙尾角→10日迎王船→11日凌晨送王(燒王船)


 





迎王


 


△三年之約


 


「三年一科迎王」是小琉球島上最盛大的民俗節慶,屆時所有散居各地的鄉民們都會回到小琉球島上,


連遠在外國海域作業的漁船也都會趕回來參與這場盛典,


男人不分階級都是大輦的轎班(轎班傳統為世襲制),女人則負責煮點心供應轎班食物,


迎王期間家家戶戶門前都放置飲料、點心;供香客自由取用,


遶境沿途則有辦案、封神等奇事,


從王醮法會、請水、遶境、遷王船、送王、平安宴…結束,為期9天的小琉球迎王祭典活動,


不僅是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,也是散居各地許久不見的鄉親們,彼此聯繫情感的橋樑,


更有著凝聚鄉民對家鄉向心力的重要意義。


 


 


 


迎王1


 


 


△三隆宮位於本福村之南端,鄉民稱「王爺廟」,內奉池府、吳府、朱府三姓王爺,俗稱三府千歲。


相傳:清乾隆初,福建省城漁民,東渡來台,為保航程平安順利,將三姓王爺塑像恭奉於船上,藉以庇護,雖航途歷經驚濤駭浪,但終能化險為夷,安抵琉球嶼,漁民為感念王爺之庇祐,遂搭建一草廟奉祀,為三隆宮之始,建廟後居民至此燒香求卜諸事順利非常靈驗,自此香火鼎盛,而當初的草廟歷經2百多年來;多次的改建後已不復存在,如今所見氣勢恢弘的華麗建築,則是民國92年完工的新廟景象。


 


 


迎王2


 


△氣勢恢弘的「三隆宮」背面景象


 


迎王3


 


△三隆宮牌樓


 


迎王4


 


△請水當天ㄧ大清早,神轎就已經聚集在白沙尾漁港,準備搭船出發進行「巡港腳」的任務。


 


迎王5


 


△海上遶境俗稱「巡港腳」,於迎王遶境前一天;也就是「請水」當日的早上進行,


所有參與迎王遶境的神轎隊伍,搭乘由事前擲筊決定的漁船,分別從「白沙漁港」或「大福漁港」出發,順時鐘沿著琉球島繞行一圈後,再回到白沙漁港,


有驅除島嶼海域四周之厄煞,並保佑漁船出航平安;滿載盈歸之重要意義,也為當科迎王祭典揭開序幕。


 


迎王6


 


△一部份的漁船隊伍行經「美人洞」箱網區旁的景象。


 


迎王7


 


△繞行一周後正準備進港的漁船。


 


迎王8


 


△等待王駕


請王儀式也就是俗稱的「請水」,迎王遶境前一天的午後於中澳沙灘上舉行,


許多當地婦女會依傳統習俗用「天籃」挑來豐盛的祭品於沙灘角落上祭拜,俗稱「犒軍」,


而所有參與迎王的神轎隊伍也都會集合與此,進行一場隆重的請王儀式,


每一間廟宇神轎都可以起乩上請水台報銜頭(寫大千歲姓氏),


經確認當科大千歲姓氏,並在「奉玉旨代天巡狩○王駕」帥旗上寫下大千歲姓氏後,


隨即鳴砲昭告四境,並迎請王駕回三隆宮駐蹕視事,也代表三年一科迎王正式開始。


 


迎王9


 


△挑著「天籃」的婦女


 


迎王10


 


△請水一隅「犒軍」景象。


 


迎王11


 


△以慢速快門表現動感的請水場景。


 


迎王~過火


 


△「觀音媽手輦」過火。


「過火」是傳統廟會中最常見的「潔淨儀式」,有除穢、驅邪、解厄的作用,


在請水當天晚上舉行,除了部分神轎回自己的廟宇進行外,


其餘參與迎王祭典的神轎,都會再王爺廟前進行過「五王火」的儀式,


其實小琉球過火有分「熟火」與「生火」兩種,


王爺廟過的火是「熟火」;也就是有灑鹽的,而觀音媽廟過的火則是「生火」;是不灑鹽的,


至於過火所用的木材則是以島上最常見的「銀和歡」樹枝為材料。


 


迎王12


 


△迎王遶境為期四天,依序是大寮、天台、杉板路、白沙尾等四角頭,


遶境時;常常因為求助於大千歲的鄉民太多,而耽擱到遶境行程,


故王爺昭示迎王遶境期間;以各角頭土地公廟為「府衙」,接受村民事前預約(類是掛號),


為其審理並解決任何困擾與疑惑,因非常靈驗故求助者眾多,


遶境沿途也常有「辦案」、「封神」等事件,信徒攔轎跪求大千歲的景象更是屢見不鮮,


為小琉球迎王遶境特殊之處,


另外遶境隊伍所經之處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飲料、點心供遶境人員與遊客自行取用,


充分表現「遊府吃府、遊縣吃縣」的古早傳統習俗,


也讓外地來的遊客感受到小琉球人的熱情民風。


 


迎王13


 


△王爺廟「先鋒旗」。


 


迎王14


 


△涼傘「踏腳步」。


 


迎王15


 


△觀音媽轎班


 


迎王16


 


△大千歲轎班。


 


迎王18


 


△由村民們主動提供的餐點。


 


迎王17


 


△駝著「帥印」的王馬。


 


迎王19


 


△「代天府」前王船。


 


迎王20


 


△王船隊伍繞境「白沙尾筏仔港」。


迎王21


 


△「王船」與「帥旗」。


 



迎王22


 


△遷王船是由轎班人員將王船從王船廠遷出,繞行全鄉的儀式,有沿途收煞驅瘟的重要意義,


亦能讓鄉民們頂香膜拜,並接受各方的添載,


王船在繞行全鄉一周後會再回到王爺廟前的廣場,晚間由道士進行重要的「和瘟押煞」儀式,


結束後,於隔天凌晨遷往中澳沙灘舉行最後的「送王儀式」。


※王船添載方式:有捐款(將錢放進紅包內)、用品(柴、米、油、鹽、糖、炭、酒等)兩種方式皆可。


 


迎王23


 


△送王儀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「燒王船」,有將全鄉災厄瘟疫隨船而去之意,


是整個迎王祭典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,於迎王最後一天的凌晨在中澳沙灘舉行,


當轎班人員將王船拖抵中澳沙灘後,


鄉民們開始忙著將一袋袋的金紙、天庫、替身等搬至王船四周堆置,


等一切就緒後,由大總理將王令請上王船,王爺神轎、頭筆與觀音媽神轎、手輦則全程在旁巡視,


待時辰一到鞭炮聲響起,


王船彷彿餘火海中航行,最後慢慢消失,


整個迎王祭典也就此圓滿落幕。


 


※王船已火燒方式送走稱「游天河」,以水流方式送走則稱「遊地河」,


遊地河常會衍生出許多後續問題,


故後期台灣王船文化大都是以「遊天河」方式送走王船。


 


*以上圖片與文章為「戀上小琉球」攝影集第64~71頁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ng7607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