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美國《探索》雜志報導,在性選擇作用的影響下,動物王國一些雄性
成員經過長時間進化已經掌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求愛策略,在完成
交配大計過程中的表現絕對令我們人類望而卻步。爲了完成繁育後代
這項使命,它們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,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
圓蛛和螳螂。以下是動物十大求愛戰術:
1.跳蛛:沒有紫外線就沒有性

跳蛛:沒有紫外線就沒有性
對于跳蛛來說,交配可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,但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你們所認爲的那樣。根據
刊登于《當代生物學》雜志上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,求愛過程中,跳蛛會使用人類肉眼無法看到的中波
紫外線進行交流。長久以來科學家便已知道,一些動物會利用長波紫外線進行交流。
在這項研究中,科學家首次證實一些動物能夠探測到波長較短的紫外B。當暴露在紫外線下時,雄性
跳珠的鱗片呈現出白色和綠色,雌蛛的觸須(前附肢)則呈綠色。在中波紫外線“缺席”情況下,跳蛛對性
愛失去興趣。也就是說,當異性暴露在沒有中波紫外線情況下,豔麗的鱗片或者觸須變得不明顯,緻使
另一方難于産生交配的興趣。圖片展示的是正常光線下一隻雌蛛的觸須。
2.山魈:“臉色”其實很重要

山魈:“臉色”其實很重要
山魈是一種群居動物,主要生活在非洲的雨林地區。山魈群體成員數量衆多,由一隻雄山魈領導,
也就是所謂的“阿爾法雄性”。圖片中的這隻雄山魈便是一個阿爾法雄性,看上去似乎并不友善。
正如我們在圖片中看到的,阿爾法雄性體色鮮豔,它們是群體中唯一有資格繁殖後代的幸運兒。原
因在于:與顔色暗淡的其它雄性相比,它們能夠分泌出水平更高的睾丸激素。阿爾法雄性臉上和生殖器
上的紅色象征着它們在群體的統治地位。當逐漸走向性成熟時,雄山魈的色彩變得更爲明顯。相比之
下,雌性的顔色則主要爲土褐色或者橄榄色。
3. 變色龍:爲性愛“變色”

變色龍:爲性愛“變色”
長久以來,人們一直認爲變色龍之所以改變體色,是爲了與周圍環境融爲一體,保護自己免受天敵
攻擊。但2008年刊登于《科學公共圖書館·生物學》的一項研究發現,變色龍之所以進化成這種能力,主
要是爲了吸引異性,吓跑競争對手,傳遞其它與社交有關的信号,而不是爲了僞裝,或者說,至少最初
不是爲了這個目的。
皮膚内的色素胞允許變色龍将身體顔色改變成粉紅色、紅色、橙色、綠色、黑色以及其它顔色。整
個變色過程隻需短短千分之幾秒。雄性變色龍利用精心制作的視覺秀,向異性炫耀它們的優良基因。顔
色種類越多并且越明顯,就越能對潛在配偶産生更大吸引力,同時也暗示它們的身體更爲健壯。當求愛
遭到拒絕或者在搏鬥中敗下陣來,它們會利用灰色和褐色表示自己“認輸”。雌性變色主要有兩個作
用,一個是吸引異性注意,另一個則是告訴同類“我懷孕了”。
4.屎殼郎:角越大機會越大

屎殼郎:角越大機會越大
雄鹿和大象會利用鹿角和獠牙發動攻擊,爲獲得統治者地位而戰。與這些動物類似的是,雄性蜣螂
(屎殼郎)也會用角與競争對手開戰。但與其它動物不同的是,根據角的大小不同,雄蜣螂可以分爲3種不
同的形态,也就是所說的三态性。
在圖片中,位于左上的是大角阿爾法,位于左下的是貝塔,位于右下的則是無角伽馬,與位于右上
的雌性類似。更大的角意味着更大的交配機會,也就是說,無角伽馬必須采取秘密行動,利用溫順的外
表避免與同類發生争鬥,進而順利擠進等待雌性“招贅”的隊伍。
5.孔雀:以美取勝

孔雀:以美取勝
孔雀是性選擇的一個經典例子。雄孔雀,例如圖片中的這隻印度藍色孔雀,向來就以美麗的外表著
稱動物王國。它們的羽毛呈青綠色,給人一種色彩斑瀾的感覺,尾羽上的标志性“眼睛”更是讓人留下
深刻印象。
開屏時,羽毛形成的直徑超過整個身長的60%。相比之下,雌孔雀的外表則顯得暗淡無光,主要呈褐
色,隻有脖子上點綴着少許綠色。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開屏展示美麗的羽毛,顯然是爲了吸引異性注
意。此外,它們也會不時晃動羽毛,産生獨特的沙沙聲。在求愛過程中,羽毛和抖動時産生的聲音扮演
了重要角色。
6.白蝴蝶:用信息素“獨霸”雌性身體

白蝴蝶:用信息素“獨霸”雌性身體
當戰鬥并不能成爲求愛的一種方式時,一些雄性動物便會采取更爲狡猾并且行之有效的策略打敗競
争對手。交配過程中,雄性綠紋白蝴蝶(廣泛分布于歐洲和亞洲)在将精液注入雌性體内的同時,還會在雌
性體内留下甲基水楊酸。
甲基水楊酸也被稱之爲冬綠油,用于制造李施德林嗽口水、口香糖等日用消費品。這種信息素所發
出的氣味較爲強烈,能夠幫助它們挫敗其它競争對手,确保隻有自己的精子才能讓雌性的卵子受精。
由于磁性綠紋白蝴蝶擁有不止一次交配機會,雄性的體型也是決定它們能否順利繁殖後代的重要因
素。個頭大意味着分泌更多精子,進而提高受精幾率。科學家同樣發現,雄性射精越多,雌性在與下一
個求愛者交配前等待的時候就越長。
7.圓蛛:爲交配不惜犧牲生命

圓蛛:爲交配不惜犧牲生命
隻有少數動物像雄性圓蛛(因其所織網的圓形得名)一樣在交配的同時“貢獻”自己的生命。雄性圓蛛
是兩性異形現象的一個典型代表。正如我們在圖片中所看到的,雄蛛的體型在磁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,
後者對于它們來說,就是一個巨無霸。
交配過程中,雄蛛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,它們或者按照設定的程序走向死亡,或者允許被對方吃
掉,充當雌性的盤中餐。在用觸須(用于進食和交配的附肢)将精液注入雌性體内之後,雄蛛會立即死亡。
在注入精液的同時,它們的心跳幾乎立即停止。
這種甘願犧牲自我的策略能夠提高雄蛛繁育後代的幾率。雄蛛屍體的觸須會保持膨脹狀态,很難從
雌性體内拔出,成爲競争對手與這個雌性交配的一道屏障。在其它一些類型的節肢動物中,例如最爲著
名的螳螂,雌性也會在“做愛現場”吃掉它們的性夥伴。
8.虹鳉:要性還是生命 這是個問題

虹鳉:要性還是生命 這是個問題
亮麗的外表并不總能赢得雌性的芳心,有時候,漂亮的臉蛋也會招來殺身之禍。雖然雌性虹鳉會被
雄性亮麗的顔色所吸引,但這種“張揚”也更難逃脫捕食者的法眼,進而淪爲它們的刀下鬼。事實上,
在一個充斥着獵殺行爲的環境,自然選擇更鍾愛于外表平常的雄性,雖然不同尋常的外表能夠提高交配
機會。
進化生物學家認爲,雌虹鳉能夠被雄性明亮的顔色所吸引,原因在于:絢麗的外表意味着它們擁有
優良基因并且身體較爲健康。在擁有亮麗外表的同時,雄性也需要面對持續存在的被獵殺威脅。值得一
提的是,明亮的顔色可能表明它們擁有令同類羨慕的其它特征,例如躲避其它魚類獵殺的能力。
9.綠咬鵑:羽毛是求愛殺手锏

綠咬鵑:羽毛是求愛殺手锏
外表華麗的綠咬鵑被譽爲中美洲最令人吃驚的鳥類動物之一。阿芝台克人和瑪雅人非常喜歡這種鳥
類,統治者佩戴的頭飾就是用綠咬鵑長長的尾羽制成的。綠咬鵑身體呈亮綠色,胸部呈紅色,尾羽上部
呈綠色,遮住了尾巴。在雄性身上,尾羽的長度超過身體。交配季節,雄性會長出長長的尾羽,長度最
高可達到3 英尺(約合0.91米)。
與其它鳥類一樣,雌性綠咬鵑的顔色雖與雄性類似,但美麗指數顯然無法與之相提并論。除了在吸
引異性注意時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,亮麗的羽毛也同樣擔負起僞裝重任。綠色羽毛幾乎不摻雜任何雜
質,允許它們與潮濕植被融爲一體,進而躲避捕食者。
10.招潮蟹:上下舞動大鳌

招潮蟹:上下舞動大鳌
雄性招潮蟹體型沒有雌性大,但巨大的螯卻也讓它們獲得一種補償。在傳達信息、求愛以及戰鬥過
程中,大鳌和小鳌會協同作戰,更好地完成任務。小鳌的主要作用是進食和建造洞穴。
在遇到潛在性伴侶時,雄蟹會上下舞動大鳌。能夠把大鳌擡得越高,就越能吸引異性注意,進而完
成交配大計。原因在于:舉起大鳌可是一件體力活,所舉高度與雄蟹的體能成正比。如果因受傷或者戰
鬥失去大鳌,小鳌會逐漸長大并最終取代大鳌位置。與此同時,一個新的小鳌則會在失去的大鳌所在位
置出現。
全站熱搜